
賴紹松律師先后畢業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獲法學學士、法學碩士、管理學碩士學位,系中共黨員,現為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資深律師,近30年辦案經驗,精通稅法、房地產法、物權法、知識產權法、公司法及證券法等法律制度,諳熟訴訟程序及訴訟技巧,富有豐富的實戰經驗……[詳細簡介]
近日,一則外媒發布的收購報道引爆了整個電力行業,中國電力海外收購再下一城,進擊的中國再次引燃中國電力人心中的驕傲與自豪。
10月12日,路透社發布新聞稱,中國國家電網公司(下稱“國網”)將以3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美國電力公司桑普拉能源Sempra Energy(SRE.N)在智利的全部業務。
這并不是國網在海外的第一次出手,當然也不會是最后一次。
過去幾年中,央企“走出去”戰略成績不斐,其中以國網為代表的中國電力央企所獲成就更是喜人。以為國網為例,在海外并購中堅持“該出手時就出手,一旦出手絕不手軟”?!白叱鋈ァ崩塾嬀惩馔顿Y總額超過100億美元,境外資產超400億美元,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竟超兩位數,這在央企中是絕無僅有。
這樣看上去,本次收購桑普拉能源在智利的業務也就不稀奇了。
01收購桑普拉智利業務
總部位于加州圣地亞哥的桑普拉能源擁有超過400萬的客戶,這家能源巨頭擁有全美最大的客戶群體,在加利福尼亞州、德克薩斯州、墨西哥等地開展了眾多業務。它參與了美國的液化天然氣出口業務,連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公司沙特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也是它的客戶之一。
不過桑普拉最近的日子可不太好過,一直在尋求改善財務狀況的機會,以提升投資者對它的信心。去年11月燒掉15萬英畝的加州的山火使得該公司和其他幾家公共事業公司被迫承擔起諸多法律責任。該公司還面臨對沖基金埃利奧特管理公司(Elliott Management Corp)和投資公司BluescapeGroup的壓力,要求其縮減全球業務。
今年1月,桑普拉表示將逐步關閉南美業務。上個月,該公司宣布將以36億美元的價格將其在秘魯的業務出售給另一家來自中國的能源巨擘——長江電力的子公司,以專注于其核心的美國和墨西哥市場。
上月加州的山火再起,這讓桑普拉更加迫切希望早日找到接盤手。本次智利業務的公開收購投標中,國網擊敗了許多重量級競標者。如意大利公用事業公司Enel早在6月份就向桑普拉拋出了橄欖枝,然而最終還是不敵國網。
根據收購協議,具體包括桑普拉在智利的電力輸送服務公司——智利第三大電力分銷商ChilquintaEnergia SA和為智利提供建筑服務的基建公司Tecnored SA。
目前雙方對這筆交易都諱莫如深。知情人士透露這一交易最早可能在本周宣布,雖然有99%的可能性達成協議,但是最終能否落錘,目前還不能打包票。
畢竟川普這兩天才表示最新一輪的中美談判很成功,但根據這場“持久戰”曲折的經歷,恐怕還得且行且看。如果這筆交易落定,那么桑普拉在南美的電力業務將清零,且全部由中國公司接手。
過去20年,中國經濟蓬勃發展,推高了對南美原材料的需求。為了獲得資源,中國一直在加大對南美的投資。智利是拉丁美洲最開放的經濟體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銅出口國。在中美之間的貿易緊張日益加劇之際,智利一直尋求保持中立,轉而提倡開放市場的必要性。
有分析認為,隨著智利中北部電網脈絡的打通,以及用電需求持續上漲,智利電價將保持高價,智利電力市場的投資也會隨著市場單價和總體規模的上升而收益增多,國網或將因此受益。
然而國網的足跡并不止于南美,“一帶一路”沿線電力需求過萬億,電網海外布局已成規模。
02國網海外擴張之路
國網公司共設置了10個駐外辦事處、4個資產運營高管團隊,國網國際公司、中電裝備公司、海外投資公司分別作為境外投資運營、工程總承包和國際融資的專業平臺,先后成功投資、運營菲律賓、巴西、葡萄牙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骨干能源網公司,組建成立了國家電網巴西控股公司與國網澳洲資產公司,投資輸變電工程遍及了更多國家和地區。
從2004年開始與俄羅斯、蒙古國加強能源合作,到2009年收購菲律賓國家輸電網25年特許經營權,再到2014年中標巴西美麗山特高壓直流送出工程,2016年進軍希臘市場……十余載春秋,國網國際化經營不斷突破,資產并購、技術輸出、工程承包、管理輸出全面開花,實現境外項目“做一個成一個”全部盈利,其跨國投資之路就像開了掛。
2007年12月,國家電網與菲律賓蒙特羅電網資源公司、卡拉卡高電組成聯合體,以39.5億美元中標菲律賓國家輸電網25年特許經營權。2009年1月,正式接管運營。
2010年12月和2012年12月,國網分兩次收購了巴西12家輸電特許權公司100%股權,股權總投投資額為16.81億美元。
2012年5月,國家電網公司投資3.65億歐元(約4.62億美元)成功收購葡萄牙國家能源網公司(REN)25%股份,這是葡萄牙唯一的國家級能源傳輸公司。
2012年12月,通過收購和增持,在澳大利亞南澳州輸電公司的股比達到46.56%,投資金額約6.85億美元。
2014年1月,收購新加坡淡馬錫集團能源公司下屬的國際澳洲資產公司的60%股權和新加坡能源澳網公司19.9%股權,項目總投資約30億美元。
2014年1月,以基石投資人身份認購香港電燈有限公司18%股權,項目總投資86.7億港元(約11.2億美元),后續增持至港燈公司20%股權。港燈公司與中華電力同為香港兩大電力公司之一,負責香港島、南丫島和鴨脷洲地區電力供應。
2014年2月7日,與巴西國家電力公司組成聯營體,中標美洲第一個特高壓工程—巴西美麗山水電±800千伏特高壓直流送出特許經營權項目。2015年7月17日,國家電網再次中標特高壓±800千伏直流二期項目。特許權經營期限為30年。
2014年7月31日,公司與意大利存貸款公司在意大利羅馬簽署交易協議,收購意大利存貸款公司能源網35%的資產股權。
2016年6月1日,比利時最大的能源配網公司比利時伊安蒂斯公司宣布,國網公司全資子公司國網國際公司成為認購其增發14%股權的優選中標方。
2016年12月29日,國家電網公司與巴基斯坦水電部共同簽署了巴基斯坦首條直流工程——巴基斯坦默拉直流輸電項目相關協議,標志著項目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2016年12月,國家電網公司與希臘國家電力公司成功簽署希臘獨立輸電運營公司股權購買協議,收購該公司24%的股權。
2017年1月23日,國家電網公司與巴西卡瑪古集團、普瑞維基金、博內爾基金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完成股權交割,成功收購巴西最大私營電力企業CPFL公司54.64%股權。
國網的海外業務主要包括并購運營、工程總包、設備輸出、國際能源合作與標準制定五大板塊,并購運營的業務比例最大。其海外并購主要由兩種方式組成:一是直接入股,這種情況多發生在意大利、澳洲和葡萄牙等發達市場;第二,取得特許經營權,例如菲律賓和巴西等新興市場并購項目。
并購是國際化大公司的必由之路,無論是匯豐、渣打等金融機構,還是西班牙ACS、法國VINCI等基建同行,無不經歷十幾次甚至上百次的并購才奠定了其全球地位。國網并購之后還要繼續走下去。
03電力央企海外并購占比近七成
除了國網之外,其他電力央企也沒閑著,對外動作不斷。據不完全統計,僅2018年,中國電建、南方電網、中國能建、中廣核、三峽等大型央企分別在德國、巴西、智利、盧森堡、瑞典等國進行了電力項目相關的資產收購,交易額超120個億。同期,這些企業在國內的資本交易資金尚不足40億,海外并購占比近七成。
2018年電力央企海外資產收購事件統計 | ||||
收購方 | 出售方 | 交易內容 | 成交價格(規模) | 國家/地區 |
中國電建 | 德國Carbotech Gas Syetems GmbH公司 | 出售方100%的股權 | / | 德國 |
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 | 巴西Camargo Correa集團和Andrade Gutierrez集團 | 圣諾倫索供水項目100%的控股 | / | 巴西 |
南方電網 | 加拿大資產管理公司BIP | BIP持有的智利Transelec公司約27.8%的股權 | 13億美元 | 智利 |
南方電網 | 私募股權公司Ardian | 盧森堡公用事業公司Encevo S.A. 25.48%的股權 | 估值約4億歐元 | 盧森堡 |
中廣核 | 麥格里、通用電力公司 | 瑞典北極風電項目75%的股權 | 65萬千瓦 | 瑞典 |
三峽集團 | 巴西Cornelio Brennand集團 | 智利Atiaia Energia公司 | / | 智利 |
近年來,拉美國家正大力發展電力設施,中國央企主要通過收購的方式,正慢慢取代過去北美的能源公司,成為各國電力服務商的主力。
在非洲同樣如此,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統計,中國電力公司通過援建和承建的方式占據了非洲電力市場的41%左右。
然而,中國電力企業海外布局并不僅是在發展中國家,在發達國家也接連“攻城略地”。如中國長江電力集團投資108億美元,成為葡萄牙電力公司最大股東,負責對整個葡萄牙的電力供給。國際能源署5月14日發布的《世界能源投資報告2019》顯示,2018年中國在歐洲的電力投資增速位列全球第一,除了本土公司外,在歐洲的市場份額也位列全球第一。
除了投資之外,中國電力人才在世界的影響力也讓他人難以望其項背。清華大學電力專業畢業的《新周刊》前總主筆閆肖峰曾這樣描述:目前在北美和歐洲輸變電的調度,幾乎全部是清華電力專業和中國電力口出去的技術人員,以至于平時工作溝通用的是華語而不是英語。超高壓變電方面,中國電力人才在世界處于半壟斷狀態。
國網等央企大手筆的海外進軍,其實并不必驚訝。作為“基建狂魔”,中國在電力領域早已創下諸多世界奇跡,這背后正是中國電力在長期的實踐中累積下來的技術、經驗和資本,而這些累積出來的專業財富,讓我們的電力在全球樹立了權威和話語權。
從“引進來”到“走出去”,我們實現了質的飛躍,在“走出去”的路上,我們也經歷了水土不服。但未來隨著實力的提升,影響力的擴大,溝通的深入,中國企業將會在世界舞臺更加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