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紹松律師先后畢業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獲法學學士、法學碩士、管理學碩士學位,系中共黨員,現為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資深律師,近30年辦案經驗,精通稅法、房地產法、物權法、知識產權法、公司法及證券法等法律制度,諳熟訴訟程序及訴訟技巧,富有豐富的實戰經驗……[詳細簡介]
2014年起,以萬達、海航、復星、安邦為主的國內大型民企開啟瘋狂“買買買”的模式,收購的資產多以酒店、地產、影院、俱樂部,以及度假村為主。其中安邦斥資20億美元收購紐約地標華爾道夫酒店、萬達以35億美元收購好萊塢傳奇影業,以及海航豪擲400億美元收購了德意志銀行和希爾頓等公司的股份。據湯森路透數據顯示,中資海外并購的交易規模從2013年的633億美元暴漲至2016年的2210億美元,達到頂峰。
根據國家商務部發布數據,2018年全年,我國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1298.3億美元,同比增長4.2%。其中,中資企業對外投資并購實際交易總額為702.6億美元。
改革開放至今,我國中資企業海外并購從無到有,經歷了從初步試探到穩步發展再到高舉高打,如今恢復理性等多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是一次反思和飛躍。
然而自2018年下半年以來,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動搖了世界經濟的信心,更給中資海外投資并購蒙上巨大陰影。中資企業赴美并購遭遇前所未有的阻礙。螞蟻金服收購美國速匯金告吹;華芯投資收購美國半導體測試公司Xcerra折戟。根據晨哨集團研究部數據監測,2019年上半年,中資赴美并購交易宗數為21宗,同比下降53%,其中披露交易金額的有10宗,披露總金額為23.40億美元,同比下降67.%,為2014年以來最低水平。
中國對美國投資下降究其原因是由于美國為首的全球投資保護主義抬頭。今年年初,德國出臺史上最嚴厲外資審查法案,對涉及國家安全的基礎建設領域與核心技術領域,將非歐盟投資者的審查紅線從持股25%下調至10%。5月底,日本政府宣布,將信息技術行業和電信行業列入限制外商投資的名單,包括內存芯片制造、軟件開發、通訊設備制造等20個高科技產業。
挑戰與機遇并存。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的發展中國家,成為中資海外投資并購的新選擇。根據晨哨集團研究院數據監測,印度連續三年成為中資出海投資并購的熱門目的地。另外,在成熟技術難獲得的背景下,海外一些小而美的企業成為中資收購的新目標。
晨哨集團研究部根據交易金額大小,并購決策方及標的在業界的影響力等綜合因素篩選出自改革開放以來中資海外并購代表性案例Top10:
1. 中國化工收購先正達(Syngenta)
金額:430億美元
標的國家:瑞士
2016年2月,中國化工提出以430億美元價格收購瑞士農業化學企業先正達,創下中資企業在海外的最大一筆收購,也在全球農業領域占到歷史第二位,排在第一的是美國企業杜邦(DuPont)與陶氏化學(Dow Chemical)的"巨無霸"合并(市值1300億美元)。
總部位于瑞士的先正達是全球農化業務的前四強,也是種業領域“六巨頭”之一。此交易于2017年6月完成收購先正達大部分股權,并于2018年年初獲得100%股權。
簡評:
2018年是先正達業績完全并入中國化工的第一年。根據中國化學發布的2018年業績簡報,先正達全年銷售額135億美元,同比增長9%,但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為26億美元,同比增長4%,EBITDA 利潤率在20%以下,主要原因是產品成本上升和外匯波動。在被收購前,先正達業績高于這個水平。2015年先正達全年銷售額134億美元,EBITDA近28億美元,估算EBITDA利潤率為20.7%。但3年過去,EBITDA 利潤率還在原地踏步,甚至有下降。不過,現在去評價中國化工并購先正達是否值得430億美元的價格,尚且過早。據外媒報道,中國化工已著手讓先正達最早于2020年中恢復上市,可能成為化工行業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首次公開募股(IPO)。
2. 中海油收購加拿大石油公司尼克森(Nexen)
金額:151億美元
標的國家:加拿大
2013年2月26日,中海油以溢價61%,折合約15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尼克森。因中海油還需承擔尼克森43億美元債務,所以這筆收購的總價實際上高達194億美元。該數字也刷新了中國能源企業海外收購的記錄。
尼克森是一家獨立的全球性能源公司,原油日產量約為21.3萬桶,是加拿大第十四大石油公司,擁有加拿大西部的油砂和頁巖氣、北海以及墨西哥灣深水海域的油氣勘探開發等核心業務,在多倫多和紐約兩地上市。截至被收購前(2011年末),公司的凈負債額為利潤的3.5倍,市值降至股票賬面價值的92%,與三年前相比縮水近21億美元,創16年以來新低,尋求海外收購成為其擺脫困境實現轉型的突破口。
簡評:
自2000年開始,以中海油為代表的國內石油公司頻頻在海外攻城略地,收購海外油氣資產。而最高潮正是2012年中海油溢價61%以近200億美元總成本收購加拿大尼克森項目,至今仍穩坐中企能源最大海外并購寶座。伴隨著油價低迷時期的到來,中海油受到重創,其旗下的尼克森也持續爆出事故,并開始了裁員的步伐。2013年收購尼克森時,原油價格接近110美元,但如今,已跌去一半。目前,中海油一直試圖重組尼克森以優化海外業務。
3. 萬科領銜中國財團收購亞洲最大物流地產巨頭普洛斯(GLP)
金額:116億美元
標的國家:新加坡
2017年7月14日,新加坡上市公司普洛斯(GLP)宣布,由萬科集團、厚樸、高瓴資本、中銀集團和普洛斯管理層組成的中國財團以3.38新加坡元/股的價格對其完成收購,估值160億新元(約116億美元)。中國財團包括五方面:厚樸投資占股21.3%、萬科集團占股21.4%、高瓴資本占股21.2%、中銀集團投資有限公司占股15%、普洛斯管理層占股21.2%。
普洛斯是中國、日本、美國及巴西市場領先的現代物流設施提供商。在2003年入主中國后,普洛斯僅10年時間內由14萬平方米地產起家,增長百倍至1500萬平的物業資產。根據普洛斯2016年年報,公司實現7.77億美元的收入,同比增長10%;實現7.19億美元的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48%。
簡評:
萬科組團背后,折射出國內物流領域近年來的巨大變化。中通、申通、順豐、圓通、韻達等物流快遞公司在美股、A股上市,但國內并未出現一家獨大的情況?!巴鈦碚摺比f科通過收購普洛斯能夠很快拓展物流倉儲業務,地產商、跨境電商和物流企業都在物流領域開始激烈競爭,國內的物流地產也會出現新一輪洗牌。
4. 騰訊收購手游開發商Supercell控股權
金額:86億美元
標的國家:芬蘭
2016年6月21日,國內科技巨頭騰訊宣布,已與日本軟銀(Softbank)達成協議,將以8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軟銀麾下創作熱門游戲《部落沖突》(Clash of Clans)的芬蘭手機游戲商Supercell Oy公司84.3%的股權。孫正義2013年收購Supercell Oy時僅用了15.3億美元。除《部落沖突》之外,Supercell Oy的熱門游戲還包括《卡通農場》,《部落沖突:皇室戰爭》,及《海島奇兵》等等。
簡評:
細數騰訊這些年收購的海外游戲大廠。2018年3月,騰訊以3.7億歐元收購《刺客信條》制作商法國育碧5%的股份;2018年8月10月,騰訊同意收購《絕地求生》制作商韓國藍洞8.5%股份,收購總額約30.5億元人民幣;早在2015年12月底,騰訊就全資收購了《英雄聯盟》開發商Riot Games。今年年初,媒體報道,騰訊正競購《地下城與勇士》的制作商韓國Nexon,不過最終因價格問題,騰訊未出現最新一輪的競標名單中。
5. 安踏收購芬蘭體育用品巨頭Amer Sports
金額:64億美元
標的國家:芬蘭
2018年9月,安踏體育公布公告,宣布聯合私募基金方源資本組成財團收購Amer Sports,交易價格40歐元每股,交易總價46.6億歐元(約合64億美元)。
Amer Sports于1950年成立,旗下擁有包括加拿大戶外裝備品牌Arc'teryx(始祖鳥)、法國山地戶外越野品牌Salomon(薩洛蒙)、美國網球裝備品牌Wilson(威爾遜)等13個品牌,同時擁有Sports Tracker這一運動追蹤科技公司。2017年度錄得凈銷售額26.85億歐元,EBIT(除息稅前溢利)2.15億歐元。
簡評:
安踏收購Amer Sports是其全球化戰略的一部分;為了在中國市場獲得更多增長,亞瑪芬也可以利用安踏的銷售渠道和供應鏈。對于安踏的國際布局,丁世忠曾表示將會通過收購兼并全球性的公司來完成品牌國際化的第一步,同時繼續聚焦運動裝備產業,以多品牌戰略滿足不斷細分的消費者需求和使用場景。
6. 海航收購全球最大的IT分銷商英邁(Ingram Micro Inc.)
金額:60億美元
國家:美國
2016年2月19日,海航集團子公司天海投資發布公告稱,已與全球最大的IT分銷商——美國英邁(Ingram Micro Inc.)簽署了交易總額達60億美元的并購協議,以每股38.9美元全現金收購后者100%的股權,比英邁17日收盤價高出31%。并購完成后,英邁將成為天海投資的子公司。海航集團將保留英邁管理層,這家美國公司的總部將繼續設在加州Irvine。交易于同年12月7日完成交割。
英邁是全球最大的IT產品分銷商和供應鏈服務商,位列2016年《財富》世界500強第218位,2015年營業收入高達430億美元,凈利潤達14.7億元,遙遙領先于同類企業。
簡評:
近年來,隨著海航出售千億資產的推進,英邁被出售的傳聞一直不斷。2018年12月24日,海航科技(前身“天海投資”)首次承認有出售英邁的意向,正在與有關方商談出售英邁或者合作的可能性。2018財年,英邁逾3000億元的營收貢獻幾乎等同于海航科技的營收總額,并占據海航集團近五成的營收,如出售英邁,海航科技或將成為空殼公司。
7. 五礦集團收購全球最大在建銅礦項目Las Bambas
金額:58.5億美元
標的國家:秘魯
2014年4月13日,五礦集團宣布,該公司旗下的五礦資源有限公司(MMG)與國新國際投資有限公司和中信金屬有限公司組成的聯合體與嘉能可(Glencore Xstrata plc)達成邦巴斯銅礦項目(Las Bambas)股權收購協議,三方在聯合體中分別持股62.5%、22.5%、15%,交易對價為58.5億美元(約合356.1億元人民幣)。
收購邦巴斯銅礦項目是中國金屬礦業史上最大海外收購,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在建銅礦項目,預計達產后前5年每年可生產銅精礦含銅量約45萬噸。收購并完成邦巴斯項目建設后,五礦集團有望成為國內最大的銅礦山生產企業和全球前10大銅礦山生產商之一。
簡評:
當前世界銅原料行業屬于寡頭壟斷。澳大利亞的必和必拓、美國的自由港、智利國有銅業等少數公司控制著全球約70%的產量,市場定價權也多掌握在這些行業寡頭手里。作為全球最大銅消費市場,中國消費了全球約50%的銅資源。近幾年,中資礦企不斷擴張中國在全球銅原料市場的版圖,紫金、中鋁兩個銅礦區進入全球超級銅礦行列,五礦銅礦產量也躍居全球銅企前十,讓人看到了中國銅企的希望。
8. 青島海爾收購通用電氣家電業務資產
金額:54億美元
標的國家:美國
2016年1月15日,青島海爾發布公告稱,擬通過現金方式向通用電氣(GE)購買其家電業務相關資產,交易金額為54億美元 GE家電業務在美國發展有百年歷史,備受美國當地用戶的認可。在歐美市場,GE、惠而浦、博世等家電品牌長期霸占中高端市場,這恰是中國企業最難攻下的領地。GE家電業務在美國5個州擁有9家工廠,并擁有物流和分銷能力,以及美國市場強大的零售網絡關系。2014年,企業收入達到59億美元和約4億美元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這些都是令中國企業垂涎的優勢。
簡評:
中國企業此前對歐美市場的突破主要靠兩種方式,一種是代工貼牌,一種是自主品牌進駐,而自主品牌雖已進入歐美,但至今影響力都微乎其微。通過收購來打開歐美中高端市場,于中國企業而言,是最有效的捷徑。
9. 工商銀行收購南非標準銀行集團20%股權
金額:55億美元
標的國家:南非
2007年10月25日,工商銀行與南非標準銀行聯合宣布,雙方就股權交易和戰略合作事宜達成協議。根據協議,工商銀行將支付約366.7億南非蘭特(約54.6億美元)的對價,收購標準銀行20%的股權,成為該行第一大股東。
南非是非洲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經濟體。標準銀行歷史悠久,是南非乃至非洲規模最大的商業銀行。截至2007年6月30日,標準銀行資產總額為10879億南非蘭特(約1620億美元),為非洲首位,按照一級資本排名,該銀行位居全球第106位和非洲首位。該交易于2008年3月3日順利完成。
簡評:
這個國內金融業海外投資并購的一個代表案例。工行持續加碼全球化布局,主要是當時國內利率、匯率市場化和資本市場的日益開放,離岸人民幣業務的快速發展,以及“一帶一路”建設與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進一步加快,催生了大量商品交易和貨幣及資本市場交易需求。
10. 吉利收購沃爾沃轎車公司
金額:18億美元
標的國家:瑞典
2010年3月28日,吉利集團在瑞典哥德堡與福特汽車簽署最終股權收購協議,宣布收購沃爾沃汽車全部股權以及包括知識產權的相關資產,涉及金額18億美元,已在2010年第三季度完成交割。
1999年,美國福特汽車以64.5億美元從沃爾沃集團收購沃爾沃汽車,納入該公司旗下所屬的第一汽車集團(Premier Automotive Group,PAG)經營。
簡評:
時隔九年,如今來看,這筆交易對于雙方來說是雙贏局面。通過與母公司吉利的合作,沃爾沃正好趕上中國汽車市場的高速增長階段,其汽車銷量連續刷新全球銷量歷史記錄。甚至在汽車整體銷量下滑的2019年,其表現也可圈可點。2019年至8月累計銷量395,372輛,較去年同期增長7.3%。而正是借力沃爾沃的技術和品牌,吉利汽車逐漸走向高端路線。其產生的“協同效應”是中資海外并購的成功典范。
以下是中資海外并購的階段性特征:
1984-1991年:起步與探索。1984年,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在美國投資4000萬合資組建西林公司,被認定為我國第一個海外直接投資案;同年,中銀集團與華潤集團共同出資以4.37億港元收購香港康力投資有限公司,開啟我國海外并購的先河。1985年以后,中國在引進外資的背景下,把鼓勵大型國企“走出去”作為工作重點。
1992-2000年:大起大落。1992年的“南巡”講話成為推動對外投資的重要轉折點。然而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讓中國對外投資與并購的熱情大幅下降。
2001—2006年:穩定發展。隨著“走出去”戰略的推進以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資企業海外并購步入快速發展階段。這個階段,中資企業海外并購的目的主要是獲取資源,參與并購的主體多為大型央企、國企,其中中石油、中海油和中石化等大型國企的海外收購取得了顯著收獲,例如,2002年中海油通過收購西班牙瑞普索公司,一舉成為印度尼西亞最大的海上石油生產商。
2007-2012年:高速擴張。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給了中資企業海外并購帶來新的機遇,大量低估值的國際資產成為我國企業出?!俺住钡氖走x對象,中資企業海外并購逆勢增長。這一階段的海外并購大額交易頻發,例如三一重工并購德國普茨邁斯特;吉利收購沃爾沃等。并購標的行業從能源、礦產到酒店、地產等眾多領域;并購目的地遍布歐美發達國家。
2013-2017年上半年:激進前行。2014年起,以萬達、海航、復星、安邦為主的國內大型民企開啟瘋狂“買買買”的模式,收購的資產多以酒店、地產、影院、俱樂部,以及度假村為主。其中安邦斥資20億美元收購紐約地標華爾道夫酒店、萬達以35億美元收購好萊塢傳奇影業,以及海航豪擲400億美元收購了德意志銀行和希爾頓等公司的股份。據湯森路透數據顯示,中資海外并購的交易規模從2013年的633億美元暴漲至2016年的2210億美元,達到頂峰。
2017下半年至今:趨于理性。隨著國家外匯管制的收緊和對境外投資行業的限制,中資海外并購交易規模明顯回落。中資主導的海外并購更趨于理性化,越來越多的企業為獲取高端技術而開展海外并購,助力產業協同發展;此外,并購的主體更加多樣化,國企、民企、以財團為主的并購聯合體、并購基金等齊頭并進。